国家治理就是作为主权者的这个人(君主)或议会依约对放弃了自然权利的订约人进行治理。
如果执法者多从公民权利角度考虑,就可止步于侵权发生之前。如果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只制度笼子该有哪些柱子呢?至少应有五方面:一是权利,比如公民和法人,可对政府提出复议申请,也可起诉。
因此,法律思维首先是服从规则及其逻辑,而不受大众化情感因素的左右。放弃追诉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危害性远远小于冤枉一个好人。 规则至上思维 普遍的法治思维,一切从讲规矩、讲规则开始。技术理性思维还表现在对待事实和证据的态度上。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比如,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且要排除不应该考虑的因素,避免以不正当的动机作出行政决定,避免以恶意或不诚实行使裁量权,等等。三是正当程序,通过程序来控制权力。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增强广大律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
要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在民主和法治问题上也不断深化认识,提出新的观点,作出新的决策。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要加强法制的问题,而且阐述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即我们是为了保障民主才提出加强法制的。第二,从这三个全面所发挥的作用来认识它们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法治工作如何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如何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切实有效保障人民民主的问题,如何更有力地关注民生问题,如何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时,深刻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对于这个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深刻而又精辟的论述,他说: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三要推进严格司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要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坚持依法治国,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四要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因此,法治的推进和健全,是民主是否完善的重要标杆。在总抓手和工作基本格局的关系问题上,总抓手是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要求。这就是,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提出了三统一四善于,并作出了系统部署。
这次全会根据这一思想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全会根据这一思想提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事实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时,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悲剧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深刻教训过程中,就已经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就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建立时,我们党通过召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代行宪法的《共同纲领》,以后又颁布了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依法领导和管理国家、社会。5就是要形成五大法治体系,即:一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面对的困难和挑战绝不会少,我们不仅要排除来自国外的自由主义等各种思潮的干扰,还要克服来自我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小生产思想的影响,克服自己头脑中种种幼稚的片面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二要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
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 2 三个全面的关系 要清醒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还要把这次全会做出的《决定》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去认识。
所以,必须看到今天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面临着复杂的考验。我们学习领会这次全会的精神,贯彻这次全会通过的建设法治国家的行动纲领,我感到有六个关系需要正确领会和把握。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是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思想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立宪的条件具备后,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宪法起草,并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后实施。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从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开始,就强调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总章程。关于科学立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好,从长远来讲,就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当前来说,就是要抓住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供的战略机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次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在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问题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明确的信号,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认识和行动。正如党的十八大指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四要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在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中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二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党的十二大党章中也明确规定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对民主和法治有了一个崭新的宏大目标,这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要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的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党一直高度重视法治建设。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党和法治关系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也就畅通无阻了。
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决定》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明确提出可以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来解决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时候,既要认真研究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又要掌握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综上所述,从党和国家大局来认识这次全会及其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